关于我们 经典案例 联系我们
客家祖地宁化“石壁” 梁德新 宁化石壁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,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处的石壁镇内。石壁是客家摇篮、客家人的祖地。据史料记载,曾定居石壁(或宁化其他地方)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,后裔立足世界各地,英才辈出,开拓进取,业绩辉煌。 黄河流域的汉人南迁,第一站大多侨居长江中下游沿岸的一些地区,二度南迁时,又多迁入赣北或闽赣边区。如鄱阳湖边的筷子巷、粤北的珠玑巷、闽西的宁化石壁。而三度迁移时,上福建杭胜运里,广东梅州等地。 石壁只是个地理概念,现在是是一个村名、镇名。旧时的“石壁”总面积为479平方公里。与江西省石城毗邻,两县语言相通,习俗相同,经济、文化、交往十分紧密。隋唐间,宁化(或称黄连)。唐后期“安史之乱”、黄巢战事,五代的十国纷争,北宋末的“靖康之难”,促使了北方汉人过江南下,原滞留在长江两岸的北方移民也随之继续南下,从赣北经赣东南或溯赣江南下,越武夷山脉南段,进入福建的闽西,其首站是宁化石壁。二三百年间,使石壁(宁化)人口急剧上升。由于人口的发展,带来文教、经济、社会各方面的繁荣。并促使了客家民系的诞生。 据各姓族谱记载的不完全统计,北方移民迁入福建宁化县石壁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族中,其中:唐代至南宋迁入宁化或石壁定居的有192姓族,占总数的85%,其中:唐代46姓族、五代14姓族、北宋58姓族、南宋63姓族。梁固(孟坚)(南宋)绍兴年间由广东顺德迁到宁化石壁,其后裔迁广东梅县等地方。 宁化人口,唐天宝元年(742年),约1500户,5000人。宋元丰三年(1080年)约10000户以上,4万人以上。宝祐年间(1253——1259年),增至38000户,11万人以上,其后则一直下降。据历史资料记述:南宋之后,包括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今日客家大本营北部(含宁都、石城、清流等县),的人便大量往闽西南部和北迁移。客家先民刚进入宁化或石壁时,只能因陋就简,但基本聚族而居。石壁有过“36寨72棚”之称,说明客家先民刚驻足石壁,只是搭寨盖棚以一时栖身。地名也基本以姓氏而称。如江家岭、马脑寨、吴屋、段尾排、孔老排、赖郭墉、陈坊、曾家屋、郭子山、张家坪、董背、叶光排、牛角湾、过屋、何树排、李家坪、杨家排等数十个地名,某姓居那里,就叫那姓为其地名,其范围很小,有的甚至只有一栋屋加上一块空坪的地盘。他们聚族而居,休养生息一段之后,显得涌挤不堪,便又逐渐疏散开来。据现有族谱等文字资料,自宁化或石壁外迁有明确时间的147姓(族),唐代外迁8姓(其中一姓于南北朝迁出),五代外迁8姓族、北宋外迁23姓族、南宋外迁41姓族、元代外迁30姓族、明代外迁34姓族,清代外迁3姓族。公元1330年前后元明宗年间,居住在宁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(梁氏68世)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,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(松源镇)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。梁文生为入梅始祖。 当今客家人有210姓氏以上同宁化或其石壁有渊源关系,但很多姓氏资料缺乏自宁化、石壁外迁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的记载,无法全部作分期统计。2008年春梅州的“闽粤梁氏宗祠”组团到宁化石壁考察时,已查不到梁氏的祖祠,甚至连所谓的“梁家坪”或“梁家屋”的地方都没有找到。 而今的石壁村是今宁化县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,也是一个自然村的村。历史上的石壁村曾接纳过200多姓数十姓的中原移民,虽然现在只有张、刘、管、傅、李、朱、雷7姓,2000余人口,而又绝大多数姓张,其它6姓共十余户。但历史的姓氏住址如今犹存,如吴家园、张家段、伍家巷、李家坪、杨家排等等,都是根据住户姓氏所命名,都是在石壁村范围之内。 如今1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,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“客家热”的逐渐升温,石壁客家祖地建设也日见规模。客家公祠1992年始建,1995年落成后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,分前、中、后三厅,中厅为正殿,即神祖堂,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,供祭祀朝拜,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祭祖。后厅称文博阁,为展示客家文化、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,供观赏、查找、阅览之用。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,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“祭祖月”,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。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,慎终追远,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。回祖地石壁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,年年攀升,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“麦加”,客家人的“朝圣中心。 2008年11月8日 了耸肩,道:“我不走又 蒙在一块大布下面。我摆了摆脑袋,似乎眼睛旁泻开一个小缝,四周都是白白的,但很 还是算妈妈头上?”小凤仙学着菱香艳,把“王妃”两个字叫得